2030之約: 用行動去影響,消除營養不良
時間:2016-06-16 15:42:47
在現今國際社會所面臨的諸多挑戰中,營養不良問題顯得尤為嚴峻: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營養不良。營養不良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形式:兒童生長與發育不良;個體消瘦或易受感染;過度肥胖或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或高膽固醇;缺乏重要的維生素或礦物質。就目前來看,營養不良和不健康飲食是造成全球疾病負擔的最大因素:各國都面臨著營養不良造成的嚴峻公共衛生挑戰。在非洲和亞洲,每年營養不良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于11%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而在預防營養不良方面每投入1美元便可帶來16美元的投資回報。雖然世界各國已就營養目標達成共識,而且近年來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全球尚未走上實現這些目標的正軌。這份對世界營養狀況的第三次全面評估為扭轉這一趨勢并在2030年前消除一切形式的營養不良指明了方向。
在過去的十年里,全球在改善營養方面保持穩步發展勢頭:2012年,世界衛生大會通了“2025全球孕產婦和嬰幼兒營養目標”。次年,世界衛生大會繼續通過了包括營養相關非傳染性疾病在內的非傳染性疾病目標。同年,首屆“營養促增長”(N4G)峰會共籌集230億美元承諾捐款用于改善營養行動。隨著第二屆國際營養大會(ICN2)于2014年召開以及“2016–2025聯合國營養問題行動十年”決議于近期通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解決一切形式的營養不良的重要性。2015年,“消除一切形式的營養不良”目標被鄭重納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要求全球以不同的方式思考營養不良問題并采取行動,專注于營養不良問題的各個方面,并努力爭取到2030年為全人類消除一切形式的營養不良。
2016年為將這一承諾轉化為行動帶來了重大機遇。這些機遇包括:各國通過了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國家目標;不斷推進和深化的“營養促增長”進程;以及日本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殘奧會在推動營養安全方面日益增強的領導作用。
《全球營養報告》是唯一獨立而全面的世界營養狀況年度評估報告。它同時也是由眾多合作伙伴協同進行的項目,反映我們在實現政府間營養目標方面的成就和不足。該報告還指出在全球層面所取得的進展,同時就加快這一進展給出了建議。《全球營養報告》旨在成為一座燈塔,為各國提供成功實例并指明行動的方向。本年度報告的主題是“做出并衡量符合SMART原則的承諾,制定行動來實現到2030年消除一切形式的營養不良的目標”。
主要發現
1. 營養不良造成一系列個人和社會問題, 但同時也帶來機遇。
營養不良和不健康飲食習慣是造成全球疾病負擔的首要因素。我們已經知道,消瘦、兒童發育不良以及微營養素缺乏癥每年在亞洲和非洲造成平均11%的GDP損失,高于2008–2010年金融危機期間的損失。報告提供了有關營養不良的社會和個人成本的新數據。例如,在美國,當家庭中有一人患有肥胖癥時,該家庭每年需支付的額外醫療費用相當于其年收入的8%。在中國,糖尿病患者每年會因患病損失16.3%的收入。這些數據意味著,無論你是否直接受到營養不良的影響,營養不良已成為全人類沉重的負擔。但與此同時,解決營養不良問題也可以為改善人類福祉和促進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機遇。本報告列舉了許多實例來說明一些國家如何成功利用這些機遇,通過解決營養不良問題來改善民生和社會健康。
2.全球尚未走上實現營養目標的正軌, 但希望仍然存在。
如果我們繼續對現狀無動于衷,世界衛生大會通過的全球營養目標將無法實現。然而,這一看法掩蓋了顯著差異和一些驚喜:許多國家正穩步實現與5歲以下兒童發育遲緩、消瘦和超重以及純母乳喂養有關的目標。然而,在解決女性貧血和成人超重、糖尿病及肥胖癥方面,幾乎所有國家都偏離了軌道。肥胖癥和超重幾乎在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呈上升趨勢,現在已成為一項巨大的全球性挑戰。5歲以下超重兒童的數量正逐漸接近消瘦兒童的數量。此外,地區性差異不容忽視:除了非洲和大洋洲,每個地區5歲以下發育遲緩兒童的數量都在下降,而亞洲5歲以下超重兒童的數量增加速度最快。面對這些不容樂觀的數據,我們仍然有
理由懷有希望:只要稍作調整,許多國家便可走上實現全球營養目標的正軌。本報告對這些
機遇進行了概述。
3.營養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核心。
在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至少有12個目標包含與營養高度相關的指標,這反映了營養在可持續發展中的核心作用。改善營養是在衛生、教育、就業、女性賦權以及減貧和減少不平等等方面實現進步的前提。反之,貧困和不平等、飲水、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教育、食物系統、氣候變化、社會保障和農業均對營養狀況有重要影響。報告表明,女性權利和地位和營養狀況密切相關:18歲以下的母親更可能生育發育遲緩的孩子;而如果母親受過中等教育,則孩子出現發育遲緩的可能性較低。因此,將營養目標納入發展和社會部門顯得尤為重要,許多政府在這些領域的支出占總預算的30%以上。同時,衡量在這些部門的支出對營養的影響也十分重要。
4.當前資金投入無法滿足需求。
鑒于營養不良問題的嚴重程度,當前在解決營養不良問題的資金投入太低。24個中低等收入國家僅分配2.1%的支出用于減少營養不良,而他們在農業、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超過30%。盡管在其他發展和社會部門,針對營養不良的措施的資金在增加,但是用于營養特定干預措施(nutrition-specificinterventions)的資金停滯在10億美元。營養相關非傳染性疾病(NCDs)方面的投入也明顯不足。目前,我們還不了解各國分配于應對營養相關非傳染性疾病問題的金額。2014年,各國在各種類型的非傳染性疾病方面投入的金額為6.11億美元,不足其整體醫療支出的2%。盡管,中低收入國家死亡和殘疾人數中有將近一半是由營養相關非傳染性疾病引起的,但是報告的新數據顯示,2014年,捐助者在營養相關非傳染性疾病上分配的金額僅為5000萬美元。
5.SMART承諾和目標尤為重要。
6.我們必須將言語轉化為行動。
報告強調了加強政策與計劃實施的必要性。促進母乳喂養的核心政策和計劃嚴重滯后:僅有36%的國家執行了《國際母乳代用品銷售守則》的全部或大部分規定。在向兒童推銷食品和非酒精飲料的監管方面,所有國家均未通過全面的方案。三分之二的國家在執行世界衛生組織促進健康飲食的三大核心建議(減少鹽攝入量、減少反式脂肪與飽和脂肪攝入量以及執行世衛組織向兒童推銷食品和非酒精飲料的建議)方面毫無進展。同樣,針對營養不良的直接方案的推廣進程緩慢而不平等。跨部門行動的協調機制是成功的關鍵,但必須為之提供高層的支持以及人力和財力資源。
7.目前的數據和知識不足以實現投資的最大化利用。
報告呼吁營養數據革命。數據的匱乏使我們無法確定全球和國家層面的真實進展并從中總結經驗。這也掩蓋了國家之間的不平等情況,致使各國政府更加難以了解實情,也難以督促政府全面負責。本報告建議分列數據,以便更好地了解存在營養不良的地區:在一項針對50多個國家的分析中,發育遲緩率最高的次國家級地區的發病率是發育遲緩率最低的次國家級地區的3倍。在13個國家中,最富有的五分之一的人群里,發育遲緩率超過20%,這打破了高收入必等于營養良好的舊觀念。我們面臨嚴重的數據缺口,也就是說我們缺乏下列相關數據:營養敏感型行動以及應對肥胖和營養相關非傳染性疾病的行動方面的投入;解決一切形式的營養不良的方案的覆蓋率和影響;因而流離失所的6000萬人口的營養狀況;以及脆弱國家的營養不良率和趨勢。最后,我們還面臨知識缺口,讓我們難以理解成功或停滯不前的原因,以及肥胖癥和非傳染性疾病的潛在推動因素。
呼吁行動
1. 做出政治選擇, 消除一切形式的營養不良。
我們尚未走上實現營養目標的正軌。例如,貧血癥發病率下降速度非常緩慢,以目前的速度來看,我們到2130年才能實現這項全球目標,而非2030年。肥胖癥和超重非但沒有下降,反而呈上升趨勢,使全球營養安全存在風險。但是這一不容樂觀的局面可以得到改變:在政府以及做出并遵守承諾的其他組織和個人的推動下,巴西、秘魯、加納以及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顯著減少了營養不良。從根本上講,消除營養不良是政府領導人、捐助者、社會團體以及國際、國內和地區企業需要做出的一個政治選擇。為改善營養做出符合SMART原則的承諾將幫助世界各國走上正軌。
2. 增加投資、 優化分配。
投資于消除營養不良是各國政府可以采取的最具成本效益的措施之一:在有效的營養方案上投資1美元,便可帶來價值16美元的收益。為了實現重要的全球營養里程碑,各國政府和捐助者需要在未來十年將向營養方面的投入提高到原來的三倍。正如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這樣面臨營養不良問題的地區一樣,快速增加投入,繼而改善營養是可以實現的。與此同時,政府、社會團體、捐助者以及企業需要采取更多行動,確保不同部門(農業、教育、食物系統、衛生系統、社會保障以及飲水、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分配更多資源用于消除一切形式的營養不良。我們需要更多投入,以提高解決肥胖癥、糖尿病和其他營養相關非傳染性疾病問題的能力。而且我們需要開始將營養投資視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一種手段,而非將營養改善視為經濟增長的結果。
3.收集正確的數據以實現投資的最大化利用。
數據缺口是全球取得營養進展的一個重大障礙。每個國家擁有不同的營養狀況,各國應當收集所需的國家和地區數據,以便了解自身獨特的營養問題。本著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精神,政府、捐助者、企業和社會團體應當跟蹤并定期報告其在消除一切形式的營養不良(包括發育遲緩、消瘦、貧血、純母乳喂養、肥胖癥和非傳染性疾病)方面的投入和影響。
4.在實施有效的解決方案和確定新的解決方案方面進行投資。
5.解決一切形式的營養不良。
政府、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需要解決一切形式的營養不良。這意味著中低收入國家政府必須在肥胖癥和營養相關非傳染性疾病形勢更加嚴峻之前竭力大幅降低營養不良。這些國家必須將糖尿病和肥胖癥的預防和控制納入其營養方案中并實施可以解決營養不良問題的政策和干預措施。這意味著經合組織(OECD)國家必須汲取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改善應對肥胖癥和非傳染性疾病的策略。捐助者必須認識到營養相關非傳染性疾病和肥胖癥對全球營養所構成的威脅。這也意味著利益攸關各方需要確定和實施能同時解決一種以上營養不良問題的方案,以提高投資和政策的效率。同時,利益攸關各方需要攜手并進、積極應對解決一切形式的營養不良問題的“新常態”,因為這是全球近半數國家所面臨的一個共同挑戰。
原文下載:2030之約: 用行動去影響,消除營養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