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場里“甲醛菜”傷肝腎、激活癌細胞?記住這4個小妙招幫你避坑!
時間:2021-03-21 11:35:00
阮光鋒
春天到了,氣溫逐漸回暖,各種蔬菜開始登上我們的餐桌。蔬菜作為健康食物的代名詞,自然備受人們青睞,膳食指南還建議我們每天要吃一斤蔬菜呢。
然而,最近網上一直流傳著“甲醛菜”的說法,說菜市場中有很多蔬菜里都有很多甲醛,常見的如娃娃菜、大白菜、金針菇,甚至蓮藕、雞爪、腐竹等,統統都有甲醛,傷肝腎還致癌。
真的存在“甲醛菜”嗎?是否安全呢?還能愉快地吃菜嗎?
1、“甲醛菜”真的存在嗎?
說金針菇、娃娃菜等新鮮蔬菜里有甲醛,理由是說有一些不良商家為了使娃娃菜、海鮮能儲存時間更久,防止腐敗而加入甲醛;而說面條、粉絲、腐竹、雞爪、蓮藕、金針菇等食物有甲醛,則是說有商家為了讓他們更白而用甲醛。其實,這些說法都是莫須有的。
說到甲醛,大家都不陌生,首先就會聯想到有毒有害、刺激氣體、致癌。甲醛是一種有刺激性的化學物質,在家用產品中常用作消毒劑和防腐劑。它還可以用來制造可用于木材、紙張和紡織工業的塑膠樹脂。以前甲醛會被當做防腐劑和漂白劑使用,常見的可能使用的食物是腐竹、粉絲和水發食物 ( 如牛柏葉,鳳爪等 )。不過,這些用法都是非法的。因為甲醛對我們的身體并不友好,所以現在我們已經禁止甲醛用于食物處理了。
我國早就公布了《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其中就包括了甲醛,明令禁止將工業甲醛用于食品加工中。有的人可能說,那萬一有人還是用甲醛處理食物呢? 我認為可能性非常小。
現在食品技術進步了,防腐、漂白的處理方法有很多,而且甲醛還有很大的刺激氣味,很容易被發現, 使用還要冒著巨大的風險,商家們真沒有很大必要用甲醛。
即使真的有用甲醛,殘留量也非常低。一般說來,在食物中應用時,濃度 0.1% 左右的甲醛溶液就可以達到防腐的效果了。而且甲醛是一種極易揮發的物質,正常情況下,在運輸、儲存以及烹飪的過程中都會揮發到空氣中,殘留量非常低。因此,這些“甲醛菜”的說法并不可信,大家不用太害怕。
2、食物中天然就有甲醛!
實際上,在食物體內本身就天然有甲醛存在。
來源:香港食物安全中心
大部分有生命的生物都含有少量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甲醛。甲醛天然存在于大部分食物,包括水果及蔬菜 ( 例如梨、蘋果、蔥 )、肉類、魚類 ( 例如九肚魚、鱈魚 )、甲殼類動物及干菌類等,含量可達 300~400 毫克 / 公斤。
3、食物中的甲醛有多大風險?
大家最關心的是,甲醛是否有危險。實際上,甲醛雖然是一種“致癌物”,但通過食物攝入甲醛的風險比較小,大家不必恐慌,甲醛的危害產生主要在于“吸入”。
吃下少量甲醛不會造成急性中毒,但吃下大量甲醛可能導致急性中毒,嚴重的話可能導致腹痛、嘔吐、昏迷、腎臟受損或死亡。有報道顯示,人誤服福爾馬林溶液的致死劑量是 10~20 毫升,按濃度 40% 計算,就是喝下 4000~8000 毫克的甲醛。除非去看浸泡標本或者錯誤口服了,否則普通人很難接觸到如此高濃度的甲醛,吃點蔬菜通常也不會達到這個量。
當然了,我們還應該關注低量長期的慢性危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一般人主要通過吸入攝入甲醛。比如,我們的新房。按照普通的室內裝修標準,甲醛濃度控制在 0.1 毫克 / 米 3 就是合格的。一般而言,當濃度高于 0.06 毫克 / 米 3 時(每立方米空氣的重量是 1.29 千克),我們就能感覺到甲醛的存在,如果在白菜上使用的甲醛溶液過多,一下子就會被我們的鼻子分辨出來。
甲醛是否會致癌呢?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把甲醛列為“會令人患癌(1 類致癌物)”,認為有充分證據證明這種物質可令人患鼻咽癌,并存在有力但不充分的證據證明白血病與在工作環境中攝入甲醛有關。不過,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通過食物攝入的甲醛不會致癌,甲醛的主要危害在于吸入。所以,說“甲醛菜”傷肝腎、激活癌細胞就屬于夸大了。
4、安全吃菜的 4 個小妙招
甲醛在高溫時很容易揮發,一般來說,在運輸、貯存和烹飪過程中,都會趕走甲醛,所以沒有必要因為恐慌而放棄這些健康的食物。如果你真的對買到的食物不放心,擔心上面有甲醛,則需注意一下幾點:
(1)正規渠道購買。盡量去正規的超市和市場購買蔬菜,這樣買到違法使用甲醛浸泡的娃娃菜的幾率會小一些。
(2)多用流水清洗。買回家后不妨用流動的自來水多洗幾遍。因為甲醛極易溶于水,很容易被清洗掉。
(3)烹調熟透。由于烹煮產生的熱力有助于去除甲醛,因此應徹底煮熟食物。
(4)飲食多樣化。日常盡量保持均衡飲食,這樣就不用過分擔心從食物中攝入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