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夜的西瓜為什么這么“毒”?因為節目編導缺乏食品安全常識啊
時間:2021-08-19 10:58:45
云無心
在網上看到一段視頻,討論的問題是《過夜的西瓜為什么這么“毒”》?
節目做得挺好看。請了一位專家,用不同清潔程度的工具處理西瓜,在冰箱里放了 24 小時之后檢測細菌數。結果幾種不同操作后的“隔夜西瓜”中都檢測出了細菌,少的有 45 個 /25 克,多的有幾千個 /25 克,“最不衛生”的那個操作,隔夜后的細菌數是 8400 個/25 克。主持人和現場嘉賓一片驚呼,然后有專家講解西瓜上為什么會有細菌,食用被細菌污染的西瓜可能會拉肚子等等。
節目做得挺“符合觀眾認知”,看起來也很“科學”、很熱鬧,尤其是“一口吃下去近萬細菌”,足以把廣大觀眾嚇得一驚一乍。其實,節目中所得出的數據大致是符合常理的,但是對數據的解讀真是一言難盡。
我們的環境中充滿了細菌,食物中也充滿了細菌。節目中“最不衛生”的那個操作,西瓜放隔夜后的細菌數是 8400 個 /25 克,也就是 336 個 / 克。
這個細菌數,對于食品安全有什么樣的影響呢?我們來看一種常見食物——大家在超市里買的巴氏牛奶的微生物安全標準:


這個標準的意思是說:同一批牛奶,取 5 個樣品去進行檢測,如果每個樣品的細菌數都不超過 100 000 個 / 克,而且最多只有 2 個樣品的細菌總數超過 50 000 個 / 克,那么這個批次的牛奶就是合格的。除了細菌總數,對于大腸菌群的要求也不是“0 容忍”,盡管大腸菌群中“可能”存在致病細菌。再來看一個大家更為關注、食品安全要求更高的食品——嬰兒奶粉的細菌標準:


對于細菌總數的要求比巴氏奶高一些,但也不是“無細菌”,只要所抽檢的 5 個樣品中沒有樣品的細菌總數超過 10 000 個 / 克,而且最多只有 2 個樣品的細菌總數超過 1000 個 / 克,就是合格的。而對于大腸菌群,標準甚至比巴氏奶還要低很多,只要沒有樣品超過 100 個 / 克,而且超過 10 個 / 克但不超過 100 個 / 克的樣品不超過 2 個,就算合格了。
在這個話題的討論中,范志紅老師還列舉了一組其他的安全標準:
意思是,大家在冷飲店里買的奶茶、果茶,細菌總數標準是不超過 50 000 個 /克,而盒飯的細菌總數標準是不超過 100 000 個 / 克。
看到這幾個食物的微生物安全標準,你還對“隔夜西瓜”那個 336 個 / 克的細菌數大驚失色嗎?而且,節目中其他稍微注意了切西瓜的刀板清潔的,隔夜后的細菌數更低。


如果按照這個節目的邏輯,那么大家可以輕易搞出幾個話題:
《某某品牌牛奶,一口喝下上百萬細菌》《某某品牌奶粉,細菌數是隔夜西瓜數十倍》《某某網紅奶茶,一口喝下百萬細菌》《某某盒飯,一口竟含有百萬細菌》.......
是不是更加驚悚?
其實,根據節目中的實驗數據,得出的正確結論是:沒吃完的西瓜放冰箱,隔夜之后毫無問題。
在微博上,還有許多人在問要不要用保鮮膜封和要不要去掉 1 厘米的問題,簡單說一下:
1. 保鮮膜封,能更好地保持西瓜的風味口感;如果保鮮膜是合格而且新的,那么上面不應該會有過多細菌;
2. 用保鮮膜包有利于減少細菌,因為避免了空氣中的細菌落在西瓜上;但如果你的保鮮膜本身不干凈,那么是另一回事;
3. 如果沒有用保鮮膜封,那么西瓜表面那層容易變得不好吃;如果封上了,那么幾乎沒有變化。為了“安全”去掉 1 厘米,沒有必要。
各種健康自媒體和衛視節目喜歡搞測評、試驗來展示“應該如何如何保存西瓜”,基本上都是沒事找事拿雞毛當令箭,這事兒就記住:
1. 切西瓜的刀洗干凈;
2. 不吃的盡快包上保鮮膜放進冰箱;
3. 盡快吃完。
關于 3,總會有人糾結“盡快”是多快。這么說吧,在做到 1和 2的條件下,你的冰箱也基本上清潔干凈,那么放幾天也沒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