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里的添加劑品種越多,越不安全?
時間:2022-07-07 18:51:00
原創:范志紅
有人問我:看到很多食品的配料表中都有個奇怪的現象。
增稠劑有三四種,乳化劑也兩三種,色素也有兩三種……為什么要加這么多種?是不是品種越多,添加劑的總量越大,越不安全?我說,不一定。
有時候,品種多了之后,總量也可能會多一些。
比如說,小時候吃的有些糖果,一層一層的,有不同的顏色,而且顏色特別濃,吃完了舌頭都被染成彩色的了。
可想而知,按單位食品來計算,這類產品的色素添加量是比較大的。但是,因為加了好多種色素,算下來哪一種都不超標……
也有時候,需要用不同色素來調顏色,就像我們畫畫的時候需要用多種顏料來配合一樣。
食用合成色素有藍色、黃色、紅色三類,但沒有綠色(除非直接加葉綠素銅鈉)、紫色等。藍加黃就能調出綠色來,藍加紅就能調出紫色來。所以有些顏色的食品,至少要加入兩種色素才能調出相應的顏色。
有些時候,事實正好相反。
比如說,增稠劑和凝膠劑,還有品質改良劑等。
之所以研發“復配”的添加劑,主要是為了達到三個目標:提高效果,減少用量,降低成本。
食品開發人員發現,有些配料在比例恰當時,可以發揮“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比如說,研究者發現,刺槐豆膠和卡拉膠兩種膠就是“良配”,在比例合適的時候,可以形成柔軟的膠凍,也能幫助冰淇淋擁有細膩柔滑的口感,而用量只是每種0.1%-0.2%而已。如果單用某一種膠,效果沒那么好,用量還更多。
也有些時候,復配的添加劑可以把多種功能融為一體,讓做食品的人使用起來更加方便。
比如說,最早的嫩肉粉只有淀粉和蛋白酶,能把蛋白質的長鏈切斷一部分,從而讓肉變嫩;后來又加入了磷酸鹽(或者還有食用堿),提高了肉的保水性,也能起到嫩化作用;再后來又順便加點亞硝酸鈉,讓熟肉的顏色變得粉紅可愛;還可能加點味精雞精,讓肉味道更加鮮美;最后再加點肉類香精,讓熟肉的香氣無敵濃郁…… 于是,廚師的工作就變得簡單了。原來是一樣一樣地加,加亞硝酸鈉,加堿,加味精雞精,淀粉上漿,現在一次搞定,而且肉變得更嫩了,做出你自己家里做不出來的顏色、風味和口感。
可能有些朋友眼睛已經瞪圓了:為什么要給我加堿!為什么還要加亞硝酸鈉,那個不是有毒的么?怎么還能許可加!
但是,做熟肉制品,要想有足夠的保質期,加亞硝酸鈉會很有幫助啊,能預防肉毒素中毒啊。讓廚師加的話,他們手上沒數,極易添加過量;而且最糟糕的是,因為管理不善,經常會有廚師因為把亞硝酸鈉和鹽搞混,“誤用”造成中毒事故……
如果把亞硝酸鈉配在一個復合肉類品質改良劑里面,事情就解決了。只要廚師按要求使用,各種添加劑都不會超標,也不會出現亞硝酸鹽中毒的悲劇了。所以現在很多城市都已經禁止餐飲店直接使用亞硝酸鹽了,只能通過復配食品添加劑的產品來獲得它的效果。
(所以呢,對于有些事情,不能太極端。從管理角度來說,用一個很小的、可控的風險,比如合理使用的食品添加劑,來換取一個大的安全,比如避免肉毒素中毒和亞硝酸鈉中毒,還是合算的。)
總之,配料表中看到很多食品添加劑,不等于添加劑的總量更大,也不等于更不安全。
也許你會說:我根本不需要那些添加劑!我不要那個什么嫩化、保水、增鮮、發色的效果!我就要吃個簡單的肉味不行么?
但是,那樣確實做不出來餐館中很多菜的口感來……你為什么想下館子,為什么想吃外賣,難道不就是因為其中菜肴的色香味形比你自己做的更吸引人么?這些效果都不是憑空來的,食品添加劑在其中功不可沒。
沒有肉類香精,就沒有麻辣香鍋、麻辣燙、大部分熟肉及腸類制品以及烤肉風味零食的濃烈香味。
沒有水果香精,大部分糖果、冰淇淋、雪糕和水果酸奶都會失去迷人的風味。沒有亞硝酸鈉,就沒有超市里那些顏色粉紅、可以放心打開食用的熟肉制品。
沒有增稠劑和凝膠劑,雪糕、冰淇淋和果凍這些產品基本上就要從市場上消失了……
又要廉價又要優質,又要方便又要安全,又要純天然又要口感無敵好,完全兼顧是很難的。有時候不得不承認,食品添加劑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迎合了消費者的需要,讓食品企業能在最低的成本下,做出更好看、更好吃、更容易儲存運輸、也相對比較安全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