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吃得科學?呼吁營養科普與餐飲量化
浪費源于使用不當與不知節制,食物浪費固然有飲食文化上的原因,但從科學與健康上而言,不懂營養需求、不知科學膳食造成的浪費同樣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我國飲食習慣中缺乏“量”的概念
“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身體需要多少營養,不知道應該吃多少東西。一進餐館就想著多要點,殊不知,這是造成食物浪費的根源之一。”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營養與健康促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劉華林認為,我國食物浪費現象之所以如此嚴重,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國人飲食習慣中沒有“量”的概念。
劉華林指出,維持一個健康的生理機制,每天需要攝取多少營養,這些營養需要從多少食物中獲得,老百姓缺乏明確的認識。不知“量”,自然很可能會過量,尤其是在有能力獲得足夠的量之后。當這些“量”無法消化,就造成浪費。
吃不完固然是浪費,吃得過量其實也是一種浪費。
營養過剩就是浪費
食物是為飽腹,但飽腹的最終目的是健康。傳統習慣上,我們常常把“多”和“好”聯系起來,以為吃得多就是吃得好,于是餐桌上貪求品類多、分量多,吃不完便造成浪費。但是,吃得多不一定吃得好,吃得好不一定吃得更健康。
山珍海味是餐桌上的“常客”,俗稱“一口鮑魚,一口金”的鮑魚更是豪奢宴席的象征,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馬冠生教授曾指出,在提供營養方面,鮑魚和其他普通海產品相差不多,所含蛋白質和雞蛋相差不大,其他營養含量成分如鈣、鐵、鋅、硒、維生素等也沒有獨特的優勢。
如此“名貴”之物,卻在營養上顯得如此“貧乏”,這更加凸顯了其鋪張浪費之處。這是不重視營養造成的浪費,還有過于重視營養而造成的浪費。“父母擔心孩子營養攝取不足,常常會讓他們盡量多吃東西,過量補充食物,造成營養過剩。”劉華林指出,“營養過剩與營養不足、失衡同樣對身體有害,很多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病,都是因為能量攝入過度、脂肪超標等造成的。”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楊月欣告誡道:“如果一個正常體格的人每天多攝取50千卡的能量,即每天多吃5個餃子或四分之一個饅頭,一年后便會受肥胖之擾。”
過量補充食物和營養,不僅于身體無補,而且還會帶來健康隱患。
呼吁營養科普與餐飲量化
有專家指出,我國“營養盲”的人數要大大多于文盲。“營養盲”是指營養意識太陳舊和落后,以為營養就是大吃大補,鋪張浪費便成常態。
劉華林認為,要加強對老百姓科學膳食的宣傳和教育,這個宣教的責任可由營養師來承擔。“但是,老百姓常常認為營養師就是推銷保健品或者給人配餐的,缺乏信任和交流。”他說,“同時,大多數營養師覺得宣教無利可圖,不愿意承擔起這個職責。”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中國營養學會盡管推出了膳食寶塔,但老百姓卻知之甚少,甚至覺得與己無關。“老百姓需要科學引導,但鮮有人去做。”劉華林說。
老百姓需要懂得科學膳食,以便在食物浪費上得以自制,同時,社會也要制造一個能對浪費問題形成他制的環境和條件。
“浪費現象多發生于在外就餐,我們的餐飲業必須要有量化的標準。”楊月欣認為,既然老百姓缺乏“量”的概念,我們要制造一個量化的飲食環境。“比如,冷盤150克每份,熱菜300克每份,有了統一的量化標準,老百姓吃起飯來更好衡量需求,避免分量大小不一、需求預估不準而造成剩飯剩菜等浪費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