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曙光教授談:面對疫情,如何保證食品安全?
時間:2020-02-04 09:51:54
記憶猶新的2003年“非典”病毒剛離我們遠去17年,如今新型冠狀肺炎病毒又不期而至。當前,全國人民正在為抗擊“新冠”病魔、有效防控疫情而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為奪取最后的勝利而共同努力!針對嚴重的疫情形勢,飲食安全又應該如何應對呢?特撰寫此文以饗讀者:
1.堅決抵制食用野生動物,降低傳染病風險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人群與武漢海鮮市場銷售的野生動物關系密切,如竹鼠、果子貍、蝙蝠、旱獺、貉、獾、活蝎子、狐貍肉、活狼崽、刺猬、斑鳩、野兔、野鴨等。
野生動物在被捕殺、運輸、銷售、屠宰和加工等過程中,所有與野生動物接觸的人都有可能被感染其攜帶的病毒,然后將這種病毒傳給他人。研究人員已經在果子貍和蝙蝠等的體內發現2003年SARS(“非典”)疫情的元兇——SARS冠狀病毒。又如;旱獺(俗稱土撥鼠)攜帶鼠疫桿菌,會通過跳蚤叮咬感染人類。旱獺生性膽小,遠離人類,一般不會造成危害,但有人如果主動襲擊、捕獵、剝食旱獺,就會引起肺鼠疫在人群中的爆發。
目前,我國研究人員已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采集的585份環境樣本中,檢測到33份樣品含有新型冠狀病毒。所以,為了保護自己、家人和他人,對野生動物要做到“不碰、不買、不吃”,更不要去有野生動物的集貿市場等有風險的場所,徹底切斷傳染源,有效阻止傳播途徑,這樣就能做到自我保護,遠離危害。同時,建議有關職能部門也要嚴格監管有野生動物銷售的集貿市場,嚴厲禁止野生動物買賣,嚴防野生動物及其制品流入餐桌,嚴厲打擊以上各類違法違規的行為。
2.煮熟各種食物,確保食品安全
目前已發現,新型冠狀病毒不耐高溫,它在56℃加熱30分鐘,即會被滅活。因此,在不吃野生動物的前提下,只要將各類食物充分加熱,煮熟、煮透,就可以確保食物安全。
特別提醒:喝酒是不可能殺死病毒的。
酒類飲品中的乙醇最高含量為65%左右,但是攝入的酒是進入消化道的,與進入呼吸道的病毒毫不相干。從專業角度來解讀,只有使用達到含75%乙醇濃度的醫用酒精通過擦洗或涂抹,才可以殺滅病毒。
3.合理膳食,增強機體抵抗力
合理膳食必須由多種食物搭配組成,且這些食物必須也一定是人類種植、養殖并在其進化過程中相伴相生、相互適應,它們已經完全能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達到合理營養和促進健康的目的。目前,對新型冠狀病毒沒有特效藥,基本上是對癥治療,所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非常重要。日常飲食要葷素搭配,谷豆混吃,蛋奶兼并,果蔬充足,換言之就是要雜食、混食、不挑食、不偏食,保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和維生素等營養素的充分供給。同時,還要保證每天至少攝入1200毫升的飲用水,以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特別提醒:野生動物不可口,更不滋補
野生動物與養殖的畜禽類動物完全不一樣,其是在抵抗外敵、預防疾病和生存繁衍中進化發展的,不僅皮厚肉糙、腿骨強健、體毛茂盛,還很容易成為各種病毒、細菌、寄生蟲、真菌等病原體寄生的宿主。因此,野生動物不可能也不應該成為人類營養素的來源。如果說吃野生動物是為了“炫耀、嘗鮮、擺闊、從眾”等都是誤區的話,那遑論什么“營養滋補、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和長生不老”就更是一種盲區了。
4. 老、弱、病、孕產婦和免疫力低下者尤應加強防范
現已確認,新冠肺炎病毒可以通過空氣和接觸傳播。老、弱、病、孕產婦和免疫力低下者是“高危人群”,尤其應當加強防范,減少外出。必須外出時,一定要戴口罩,避免去人群扎堆的地方盡量不要觸摸公共場所的樓梯扶手、門把手等可能會被患者飛沫污染的物體表面,以降低接觸感染的風險。平時要勤洗手,居室要多通風。
如家中有居家隔離治療的患者或疑似病毒攜帶者,應盡量提供獨立房間,不讓其接觸廚房、冰箱和食物儲藏柜等。為其提供專用餐具,并在用餐后及時加熱消毒后使用,或準備一次性餐具,用后放入垃圾袋集中處理。照料隔離治療患者時,應用口罩完全遮蓋口鼻,接觸后用肥皂和流水等徹底洗凈雙手。
特別提醒: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
目前,社會上尤其是自媒體平臺不時會出現一些諸如“喝酒、抽煙能預防新冠肺炎病毒感染”“感冒藥、板藍根、鹽水可殺滅病毒”等不實傳言,這些既沒有科學依據,也有悖醫學常識,更達不到預防和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效果。廣大讀者不要偏聽偏信這些不實之詞,更不要傳播這些謠言。

厲曙光教授
專家簡介
厲曙光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食品科技學會理事,上海食品會理事,上海市營養學會理事、上海食療學會理事等。1994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從事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等科研和教學工作,先后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鐵道部、國家社會科學哲學辦、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上海食品藥品監督監督管理局等多項相關研究項目,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主編和參編10余部醫學教材和科普著作,在上海和全國開展科普講座1000余場,已撰寫科普論文300余篇。曾先后獲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鐵道部優秀教師,鐵道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教師,上海市優秀科技教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