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期食品”的便宜能撿嗎?過期還能吃嗎?注意這幾個要點
時間:2021-07-22 14:46:08
作者:范志紅
有些食品快到保質期了,還能不能買呢?
網上有些臨期食品(臨近保質期的產品)打折優惠力度不小,是否值得買呢? 買了食品之后在自己家里過期了,還能不能吃呢?
最近網上相關討論很多。這里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對合格的預包裝食品來說,保質期內都沒有食品安全風險。
原則是:不能因為快到期了就直接扔掉。只要狀態、風味正常,就可以吃。
對那些保質期特別長的食品來說,只要不拆開包裝,過期幾天到幾周時間,和過期之前幾天相比, 其品質變化并不大。
比如說,真空包裝糧食、罐頭、軟罐頭、餅干之類,保質期在 1-2 年之間。在到期之前 45 天,它們就進入了臨期范疇。雖說一些維生素的含量會隨著保質期而逐漸下降,但對一個保持期長達 365 天的食品來說,到期前 50 天,和到期前 30 天,成分能有多大區別?
所以,如果真的想揀這種便宜的話,是可以的。只是心里一定要明白:
有些食物營養價值很低,比如薯片,比如酥性餅干,比如糖果和甜飲料,即便是新出廠的,都不值得多吃。
如果因為價錢有優惠而特意購買,大量囤貨,盡情貪吃,那恐怕受損的還是自己的健康。
第二,過期的食品不等于一定存在食品安全問題,但需要自己綜合判斷。
第二,過期的食品不等于一定存在食品安全問題,但需要自己綜合判斷。
對于長貨架期食品來說,只要儲藏條件符合要求,大部分情況下,保質期是打了富余的。但畢竟過期之后生產企業已經不為它做品質承諾,到底是否有品質降低或安全風險,需要自己來判定。
比如說,對真空包裝的雜糧、豆子之類的食物來說,如果包裝沒有破損,品質是比較穩定的,過期之后,只要沒出現腐敗、長霉、變味的問題,完全是可以正常食用的。
持續冷藏的酸奶過期兩三天,如果風味和味道正常,通常也不會有什么問題。
但另一方面,一些包裝不夠可靠的長貨架期食物,還是盡量購買新出廠的比較好。比如說,一些富含油脂的堅果類零食,如果不是真空 / 充氮包裝,那么隨著時間推移,脂肪氧化會越來越嚴重,維生素 E含量是持續下降的。可能在保質期限到來之前,過氧化值指標就已經超了,甚至產生了不愉快的“哈喇味”,這時候酸價可能也已經超標,不適合食用了。
第三,需要冷藏、冷凍的產品,或短貨架期食品,最好購買最新上架的產品。
對那些需要冷藏、冷凍的食品,過期產品真的不能隨便買。因為一旦脫離了冷鏈,或者冷藏、冷凍溫度達不到要求,或者環境溫度過高,食品是會“提前過期”的。
比如說,冷藏的巴氏奶,如果沒有一直放在冷藏柜里,在室溫下放幾個小時,它就會提前過期。夏天這種情況經常能見到,在沒有到期之前,產品就分層、發酸、味道不對了。把它煮一下,甚至會發生絮凝。這樣的奶就是細菌超標的了,千萬不要給幼兒和老人喝,胃腸敏感、抵抗力差的人也不能喝。
冷藏的豆腐等豆制品也有類似的問題。豆制品的抗菌能力比奶類還要弱,一旦脫離冷鏈環境,或者過了保質期,滋生危險致病菌的可能比奶類還要大。所以買新出廠的產品最安心。
第四,買打折的臨期食品,一定要及時消費掉,或者及時降溫儲藏。
買了臨期食品,只要自己能及時吃掉,并不吃虧。但如果在自己家里放過期,那就有點虧了。
特別是對保質期只有幾天的食品來說,大量買臨期食品是有風險的。比如面包、饅頭,一旦環境溫度高于 20-25℃的范圍,就容易提前過期,于是商家會在到期前兩天就開始“買一送一”。當時看著是個便宜,但如果買多了,自己一兩天內吃不完,回家之后變味、發霉,可就真的有安全隱患了,而且經濟上也并不合算。
那么,已經買回來過多的臨期食品,應當怎么辦呢?補救方法是趕緊降溫儲藏。按化學和生物學的規律,環境溫度越低,發生不良化學反應的速度就越慢,微生物繁殖就越慢,實際保質期就越長。一種產品如果在室溫下能放 7 天,放在 4℃下儲存至少半個月問題不大。
如果冷凍起來,3 個月甚至更久也不會變質。所以,假如發現買來的面包明天就到期了,量有點大, 幾天吃不完,建議分成一次能吃完的小份,放在冷凍室里保存,慢慢享用。當然,這只是權宜之計, 千萬不要一直放在冰箱里忘掉,浪費不少電費之后,最后還是吃過期的東西,那就虧大了 ......
第五,有些食物要特別小心“修改保質期”,吃之前要殺個菌消個毒。
超市和農貿市場那些熟食肉類及各種豆制品,一旦過期, 就很有可能微生物超標,存在食品安全隱患。有些銷售人員擔心經濟損失,把標簽撕掉, 再換個日期,實際上是銷售過期熟食,這種情況屢有發生。
所以,在購買這類食品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臨期打折”。即便看到標簽上寫著沒有過期,買來熟食之后也不要直接入口,而是要好好消毒殺菌,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吃完。不能馬上吃完的話,還是建議冷凍起來。取出食用之前,不要忘記再加熱殺菌。
因為吃家里的過期熟食、過期豆制品而上吐下瀉的情況實在數不勝數。甚至有高考考生因此而影響發揮,和自己期望中的大學失之交臂。所以千萬不要冒險!
第六,從社會角度來說,需要建立監督管理機制。
對于大規模購買臨期食品、用于現場制作食品原料的商家,要有一個監督管理的機制。
比如說,餐館、小吃店、飲品店等,有可能大量購買這些臨期食品,以便降低制作成本。本來,用于大規模制作時可以盡快地把臨期食品用掉,避免浪費,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何避免他們在食品原料過期很久、品質變差之后還在使用?這就是一個監督管理的課題了。
總之,食物來之不易,不能浪費。臨期食品不能一扔了之,但也不能掉以輕心。了解相關知識,及時食用或降溫儲藏,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食品的過期浪費。
但是,最重要的不是如何購買降價的臨期食品,而是選擇那些營養價值高的食物,新鮮天然的食物, 合理搭配食用。對身體好才是真的好,長期而言,才是真的吃得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