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高檔鹽更天然、更健康嗎?
作者:范志紅
時間:2022-09-12 14:10:00
最近若干記者問 :那些世界各地進口的,顏色優雅,或粉紅、或淡黃,或淺灰 ...... 號稱含有多種微量元素而且更天然更健康的鹽,比如玫瑰鹽,真的更營養嗎?它們的價格動輒百十來塊,真的值得買嗎?

這個問題,要從幾個方面來說。
首先,它們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其次,它們是否有更高的營養價值?健康作用是否不可替代?第三,它們是否給消費者提供了特別的價值?先說第一個問題。鹽作為一種食品原料,它需要符合安全標準。
從微生物角度來說,我們是不用擔心的。因為鹽是最古老的防腐劑,只要鹽含量夠高(比如能達到百分之二十幾),根本就不用擔心有微生物增殖的事了。什么鹽都能輕松超過這個標準。但是,鹽中有沒有有毒元素超標問題,還是需要檢查的。比如污染元素鉛、砷、汞、鎘,都有國家標準。比如鋁、溴元素等,也有潛在的健康風險。銅、鐵、鋅之類的微量元素,雖然少量有益健康,含量太高也是有害的。
能在我國合法銷售的產品,都經過相關檢測,安全性是不用擔心的。再說第二個問題。高檔鹽有沒有更高的營養價值呢?
普通的食鹽中,氯化鈉的含量超過 99.5%。氯化鈉以外的“雜質”可以給鹽帶來特殊的顏色,比如淡粉紅色、淡綠色、淡灰色、淡黃色、淡褐色等等,和普通的鹽具有很好的區分度。只要能達到安全標準,鹽里面有一些氯化鈉以外的營養元素,都是有益無害的。比如鉀、鈣、鎂、鐵、鋅、銅、錳等,少量存在時都是優點而不是缺點。
比如說,這些年來一直很“紅”的一種高檔鹽,稱為玫瑰鹽,也叫喜馬拉雅鹽,它的優點是鎂、鈣和硅元素的含量較高,鐵含量也較高,實際上,含鐵化合物的存在,是它呈現美麗粉紅色的主要原因。不過,由于人一天所吃鹽的數量很有限,靠吃鹽來補充這些營養元素,實際上并不是非常有效。
按媒體在權威機構檢測獲得的數據,比如說,如果一天吃 5 克玫瑰鹽,只能獲得不到 2 毫克鐵,和育齡女性一天所需的 20 毫克鐵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不能作為膳食補鐵的主要來源。同時,其中鐵的吸收利用率未經測定,暫時無法評價。
玫瑰鹽中的硅元素相對較高,它可能對骨骼健康產生作用,5 克鹽中的硅含量約有 10 毫克。但目前硅是否是必需元素尚有爭議,我國也未制定硅攝入量的標準,能否發揮益處不能確定。鎂和鈣是人體必需元素,對控制血壓、平緩情緒和強健骨骼牙齒均有益處。氯化鎂和氯化鈣略帶
苦味,能給鹽增加少許特殊的風味。有些地區的居民腌菜時特別喜歡用略有一點苦味的粗鹽,其中就含有一點鎂元素。
按我國目前的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未孕產的成年人一天的鎂攝入參考值為 330 毫克,鈣參考值為 800 毫克。每5 克玫瑰鹽中含有鎂約 37 毫克,鈣為 25 毫克,對增加鎂的攝入量多少還有點效果(超過參考值的 10%),對鈣的供應意義就可以忽略了(只占參考值的 3% 而已)。
玫瑰鹽中鉀元素的含量較少,僅為鈉元素含量的 1% 左右,因此在補鉀方面并無實際意義。要增加鉀的攝入量,還不如直接買低鈉鹽,其中含有 25% 左右的氯化鉀。其實,人們沒必要指望僅僅依靠食用玫瑰鹽來達到補鎂補鈣的效果,因為不用它,只要其他食物搭配合理,就能輕松補充鎂和鈣。
比如說,鹵水豆腐(北豆腐),每 100 克中的鎂含量達到 60 毫克以上,而且價格便宜。吃 100克的鹵水豆腐就能補給人體一天需要的鎂總量的 20% 左右,而且還能同時補充 100 多毫克的鈣,還有蛋白質和大豆異黃酮等多種有益的營養成分。喝 1 杯牛奶能補充 200 多毫克的鈣和 20 多毫克的鎂,吃 200 克油菜也能幫助人體補充 200 毫克的鈣和 50 毫克的鎂。
最后說說第三個問題 :高檔鹽給消費者提供了什么特殊的價值?換句話說,消費者為什么有興趣買它們?網友們是這樣說的 :我買各種顏色的高檔鹽,是覺得好看,放在廚房里能當裝飾品。
我在做牛排的時候放一點高檔鹽,覺得風味更好,而且特別有儀式感。我覺得玫瑰鹽不那么咸,營養還更好,放鹽之后沒那么多心理負擔。
一種商品可以有多重屬性。從市場角度來說,食物營養價值的高低并不一定與其價格的高低直接掛鉤。有的食品相對便宜,但是營養價值很高 ;也有的食品價格很高,但是營養價值并不太高。食品價格是由成本和供求關系決定的,高價格并不是進口高檔鹽必然高營養價值的理由,稀罕度和營銷概念才是它昂貴的原因。
喜歡用它裝飾廚房的人,把它作為一次性消費的“軟裝”,或者當成珍稀紀念品來收藏,都完全無可厚非。
一些大廚注重風味細節,在做高檔菜肴的時候搭配特定品種的高檔鹽。的確一些微量元素可能影響美食感,例如鐵、銅元素可以促進某些風味物質在加熱過程中的氧化,可能帶來細微的風味差異。對大廚來說,給美食增加一些新風味和新概念是一種精益求精的追求;對食客來說,既是一種儀式感,也是一種心理滿足。
其實這些鹽在產地也并不是什么豪華產品,而是尋常之物。有網友說 :在當地,一般是用來做牛羊舔磚的,給人吃還賣高價,可把我笑死了。
都是商人搞出來的營銷把戲,換個名字就顯得高大上了。
其實,買這些產自發展中國家的小眾鹽產品,如果對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有幫助、對增進貿易平衡有幫助的話,并不是一件壞事。畢竟鹽每天用量很少,就算一斤上百元,也不會讓誰破產。是否需要使用這些高價鹽,完全是個人選擇。
也有網友說 :
玫瑰鹽等高檔鹽是巖鹽,不像海鹽那樣可能含有微塑料,比較安心一些。
其實,如果只是怕微塑料,買國產巖鹽也可以。中國的巖鹽儲備量巨大,足夠國人吃幾十年的。進一步說,如果真怕微塑料的話,少用一些一次性餐盒,少喝點瓶裝水,可能更有意義一些。最后總結一下,有關購買鹽類產品,要提醒幾件事情 :
1. 弄清自己屬于哪一類人,買鹽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為特殊風味而買,或為好奇心、裝飾性而購買也沒問題,反正買點豪華食鹽不會讓人破產。但最好不是因為被忽悠而糊里糊涂地買。
2. 如果是為了幫助控制血壓,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那么在市場上購買鹽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看一下其中的氯化鈉含量有多少。低鈉鹽中加入了四分之一以上的氯化鉀,有的還加了少量氯化鎂,其鈉含量比純的精制鹽低 25%-30%。直接購買普通低鈉鹽就足夠產生健康效果(在不額外多用的前提下),而且價格高不了多少。雖然剛開始可能覺得口味上略有不同,只要堅持按日常的放鹽量使用,過一兩個月很快就能適應。
3. 有些高檔鹽里鉀、鎂、鐵等元素稍微高一些,有可能對補充相應的微量元素有所幫助,但畢竟鹽的用量不大,它們能提供微量元素的總量是有限的,并不能替代其他各種類別豐富食物的營養。如果膳食中本來不缺相應的微量元素,就更難以看到明顯的健康效益。
4. 有些天然鹽里含微量的硅、硼、鍶、鋰之類元素,未被確認為人體必需元素,從鹽里補充是否有好處,尚無醫學定論。是否要為它花高價,就是個人選擇的問題了。
5. 無論含什么微量元素,鹽都不是適合多吃的東西,每天還是要按膳食指南的建議,控制在 5克鹽的量為好。如果因為高檔鹽“營養好”而額外多用,雖然微量元素的量可能會多一點,但畢竟氯化鈉還是其中最主要的成分,而鈉攝入過量是不利于預防高血壓、胃癌和骨質疏松癥的。
總之,帶著不同概念的“天然鹽”能提供一些微量元素不是什么壞事,而如果人們能因為這些“高檔鹽”高昂的價格而減少三餐烹調中鹽的用量,更是一件好事。畢竟豐富多彩的產品供應,多個層次的價格選擇,才是一個發達社會應有的商品市場狀態。